1.
Quacquarelli先生
Andres:请问作为本地居民,您是否接触过中国人?
Quacquarelli:我和中国人有很多接触。我曾经供职于一家诺特海姆本地的工业公司,那里有一些中国同事,其中一位女士还是公司的会计主管。
Quacquarelli: 在我的印象中,他们工作十分认真负责,甚至超过一些德国员工。
Quacquarelli: 我经常为公司组织聚会活动,我与当地中餐馆的工作人员非常熟悉。我曾经在那组织了几场聚会,我和我的儿子也经常到那去吃饭,他们的服务十分热情。中餐很好吃。
Gabriel 先生 & Leon 先生 & Olaf 先生
Andres:请问你们之前是否和中国人接触过,对他们的印象如何?
Gabriel:我觉得中国人很好,很聪明。但非常内向害羞。我觉得他们和我们一样就是普通的人。
Leon:我没有和中国人接触过,只是时常见到他们,我对他们缺乏了解,感觉他们很陌生。
Andres:作为本地居民您如何看待生活在你们周围的陌生的中国人?
Olaf:中国人没有引起我的注意,我的意思是他们能比较好地融入到这个社会里,没有组成大型封闭的团体。这就是为什么我将他们视为社会的正常成员。
从几位本地居民的采访中不难看出,大部分德国人对中国人所知甚少,对中国人印象比较表面化。但是当地人也看到了中国人的工作能力和融入社会的积极行动。作为学生,我们要尽量少扎堆,多和德国同学交流,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活动,培养社会参与感和融入其中的能力。

徐:请问您如何看待中国?
男:我怎么可能了解,我只知道中国在亚洲。
女:对,在日本附近。
徐:您知道中国的任何一座城市吗?
女:首尔?我真的不知道。
徐:您有中国朋友或同事吗?
男:没有。在德国为什么要有中国朋友?
女:去哥廷根时,我见到了很多中国人,他们在那里上大学吗?您在Northeim做什么?是来开会的吗?
徐:他们是学生,我们也只是学生,我们在BBS1上学。
男:你为什么要选择来德国上学?
徐:对我来说,中国高考太难了,我没有机会,但是在德国,压力要小得多。我只需要学好德语就行了。其他都很简单。
女:但是您说德语已经说得不错了。
徐:谢谢您。
徐:您如何看待当地的中国人?
男:我认为这里的中国人非常乐于助人和擅长社交。
徐:也就是说您认识一些?
男:是的。我们打篮球时认识的。除此之外,通常我没有机会见到你们。
徐:您对中国有什么了解?
男:实际上不多。
徐:你想什么时候去趟中国吗?
男:如果我有很长的假期,也许吧。太远了,我从来没想过。那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,我不知道那里的人是否喜欢我。
徐:在中国,中国人对外国人总是很好的。
男:中国的东西都很便宜吗?
徐:不是所有东西,但是大多数便宜。您想在中国买东西吗?
男:我想买衣服,我也喜欢吃中国菜。冒昧地提个问题:中国真的有长城吗?
徐:是的,我们在2000年前就有长城了。
通过采访我发现,大多数当地人对中国了解甚少。毕竟,相对于柏林慕尼黑等大城市,哥廷根和诺特海姆的德国居民接触中国人的机会并不多。对于外来文化,的确有一些德国人依然固守着自负和自满的态度,但还是有更多的德国人表现出了沟通的热情和了解的愿望。
韦:作为德语老师,您一定接触过不少中国人吧?
老师:是的,二十多年前,我就在德国从事着德语教学工作。之前在哥廷根还没有那么多中国人。
老师:第一位来到我这里的中国学生十分的腼腆,保守与封闭。当我们谈及政治问题或者是其他关于中国的问题时,他往往会拒绝参与,显得十分保守。但是现在我的中国学生比起之前的学生要更加开放,更加积极,也敢于去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了。
韦:那您对于目前在德国的外来移民有什么看法?据传闻,德国的外籍移民在20年之内将达到总人口的60%。
老师:他们拿着德国的护照和身份证,只不过是头发黑了点,长得和我们略微不一样。但除此之外他和我们有区别吗?我不认为我们需要用什么特别的目光去看待他们。
在过去的一周里我采访了4位在德国的居民,向他们询问了对于移民尤其是对中国移民的看法。在这一周的采访中,大部分受访者都对移民以及中国人持有一颗平常心,不论是对中国人还是对其他移民,基本上都没有表现出歧视的态度。他们觉得不同国家的人来到德国工作和定居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情,与你来自哪里没有关系。在我看来,这一现象说明德国人的思想格局普遍较高,已经不局限于肤色与其他外在的区别,他们更加注重的是你心里的观念和想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