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星期,宿舍的管理员为安檬的学生们安装了新的洗衣机和烘干机。周末的时候,管理员安排了一个时间指导学生如何使用。洗衣机和烘干机的投币器还没有装好(德国学生宿舍的洗衣设备都是投币使用的),但是他说,学生们立刻就可以使用了,只需在使用前去门房登记一下,月底一起结算。他说,他本来打算在投币器装好前向学生预收20欧元的使用费,但是现在,他觉得没有必要预收了。因为他信任这些孩子。他告诉我,中国学生在这里生活了一个多月,他对他们的表现非常满意。并且他说,他们的德语进步得非常明显。
我们的学生凭借着自己的行为和管理员之间建立起了一种信任。学生们也因此享受到了信任带来的便利和优惠。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德国无处不在。建立和维护这种信任,是初到德国的中国同胞需要学习的重要一课。
记得多年前,我在德国坐公交车的时候身上只有一张50欧元的大票。司机大叔找不开,就对我说:“你这次就不用买票了,下次坐车的时候记得买两张。”我惊呆了,这股突如其来的信任令我又莫名又感动。于是我时时提醒自己,下次坐车要买两张,不可辜负这份信任。
这种突然“被信任”的幸福感在我来德国后经常可以感受到,在商店、在路上、在火车上、在学校......
信任是双向的,别人信任我,我也要学习信任别人。
前两年在德国学开车考驾照的时候,我在一些比较曲折的路段不敢开得太快,通常以50公里左右的时速行驶,但实际上那些路段的限速是70或80。当时驾校的教练就对我说:“如果这里的限速是70,你就应该开到70。”“但是我害怕呀,这里的路太曲折了。”我说。“不要怕,你要信任道路的设计者。他们都是专家,他们认为开到70是安全的,你就可以放心地开到70。”
还有一次搭德国同事的车去上班。途中需经过一条狭窄的双向单车道公路。公路上经常有大型集装箱卡车唰唰唰地迎面呼啸而来。我问同事:“路这么窄,对面开来大货车的时候你不紧张吗?”她说:“放轻松啦,你要信任别的司机,信任他们的车技。你也要信任德国驾照考试制度,拿到驾照的司机都会努力开在自己的车道上的。”
“要信任道路的设计者”、“要信任专家”、“要信任别的司机”,这些话语令我感到既亲切又陌生。亲切是因为,这本该是多么理所当然的事情啊;陌生是因为,来到德国前我还从来没有听人这么说过。
信任——不管是人与人之间的,还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——是非常脆弱的,建立起来不容易,崩塌起来却很快。所以,呵护它,坚固它,人人有责。
德国不是没有骗子,与人交往也不是不需要有警惕心。只是在这里,可以把一大部分用来“怀疑”“甄别”“搞脑子”“内耗”的精力和时间节省下来,花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,比如更单纯地付出,更投入地学习,更专注地工作。德国人的工匠精神或许就是这么傻傻地“省”出来的吧。